“复合疗法” 为三七产业发展分忧

时间:2017-07-05 13:29:11 点击:934次

医药经济报2017年7月3日A07版


    三七素有“参中之王”“南国神草”之美誉,是我国云南省著名的道地药材之一,历史悠久,享誉中外,是国内医药业界公认的战略资源。为了提升三七品质,确保用药安全,促进三七产业升级,不久前,由中国中药协会制定的《无公害三七药材及饮片的农药残留与重金属及有害元素限量》团体标准发布实施。

   同时,云南省卫计委发布了《干制三七花》《干制三七茎叶》两项食品安全地方标准,这是云南省第一个获准进入地方特色食品的品种,标志着三七地上部分已不再局限于医药和保健食品领域,从此可以进入食品开发领域,这将对充分挖掘和拓展市场潜力,提升三七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带来多重利好。

    草药界“低调的贵族”

    据行业协会统计,2015年云南省三七产业销售收入223亿元,其中,三七种植销售收入达103亿元,占全省中药材种植销售收入总额的35%;全省以三七产品生产为主的企业67户,实现三七产品销售收入120亿元。然而,虽然经过多年培育,云南文山三七产业化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,表面看上去销售收入可观,其实仍然与三七的战略地位不相匹配,与年均增长20%的巨大市场需求不相匹配,与规模庞大的下游产业集群不相匹配。从国内市场来看,我国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至少为3亿~5亿人,保守估计三七年需求量约为30万吨。而2015年被公认为三七有史以来产量最高的一年,但产量也只有5万吨左右,这与潜在的消费需求尚有巨大的差距。

    作为“活血止血、化瘀定痛”的特效药,三七是包括云南白药、片仔癀等在内的360多种中成药制剂的关键原料,涉及1300多家中药生产企业,以三七为原料的制药工业总产值约700亿元,三七已成为我国中药行业重要的原料资源。然而,放眼全球,以大企业集团力量整合生物医药资源,加速科技创新,塑造高端品牌,是名贵草本药材产业做大做强的重要经验。与三七同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的西洋参和高丽参就很有代表性。得益于大企业集团参与,西洋参产值高达上千亿美元,高丽参年产值也高达上千亿元人民币。但药用价值和应用范围毫不输人的三七种植业,年产值却仅有区区几百亿元人民币。

    据笔者了解,在韩国免税店,高丽参被放在木盒或铁盒中,包装成“国礼”,有些还会绑上丝带,以示郑重其事;在北美,西洋参是多年热销的养生品,工厂化种植、标准化炮制辅以品牌运作,成就了其高端市场定位。而在中国,上述两大名品的表亲——三七,长期以来仅被当作成药原料,鲜为大众所知,堪称草药界“低调的贵族”。

    原料质量困扰产业发展

    近年来,从CFDA发布的药品抽检公告可以看出,中药饮片不合格率居高不下,且几乎每次抽检都有知名中药品牌上榜,甚至一些著名的中药老字号频现其中,不免引起人们对中药质量及疗效的担忧。而三七农残和重金属超标一直是困扰三七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,由于三七种植门槛低,且多以散户种植为主的粗放经营模式,不仅导致种植规模大涨大落,价格波动剧烈,而且质量难以把控,难以形成规模效应。

    此前《中国药典》对三七的农残和重金属尚无明确规定,文山三七的地理标识标准也仅规定了4个农残指标。同时,三七长期主要作为中成药原料使用,始终没有作为药食同源的品种来发展,导致其产业化发展路径狭窄。在业内看来,支持行会向专业化、规模化、规范化转型,也是破除三七行业乱象的重要途径。一方面,龙头企业要积极自建种植基地,树立行业标杆;另一方面,也要凝聚行会力量,通过制定行业标准,建立品质种植户采购名单,量化惩戒机制,加强源头治理,从根本上消除滥施农药化肥、掺假制假的土壤。

    最近发布的《无公害三七药材及饮片的农药残留与重金属及有害元素限量》标准,由业内9家企业、科研院所及检测机构联合制定,由中国中药协会作为团体标准发布,规定了无公害三七药材及饮片中206项农药残留的最大限量、5种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的最大限量。而云南省卫计委发布的《干制三七花》(DBS53/023-2017)《干制三七茎叶》(DBS53/024-2017)两项云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,分别从原料要求、感官要求、理化指标、污染物限量、农药残留限量、加工卫生、食品添加剂等七个方面对干制三七花、茎叶的技术要求进行设定。自此,三七花、叶茎地上部分进入食品产业领域的事实终于“尘埃落定”。

    无公害三七标准的制定实施,源于市场的多元化需求,是对三七标准体系的提升和补充完善,将对保障用药安全,提升三七产品品质,促进三七产业升级发挥重要作用。而《干制三七花》和《干制三七茎叶》两项云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,为三七花、茎叶进入食品领域提供了必要且极其重要的技术支撑,是云南省三七产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标杆,对于充分挖掘和拓展其食品产业市场,提升三七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,促进云南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。

    集合力量整合资源

    对于今后如何更好更快推进三七的产业化发展,不少业内人士认为,三七产业涉及种植模式、市场管理、行业技术标准等多层次问题,只有推出“复合疗法”,即调校政策导向,加大定向扶持力度,利用资本、行会等多种力量提升资源整合度,从而化解危机,确保产业可持续发展。从发展大健康产业的战略高度,促进三七产业由粗放经营向资本和科技密集模式转轨,应当成为行业做大、做强的主流方向。因此,主管部门有必要提高种植门槛,改变散户种植为主的局面,支持大企业集团,以大投入高产出模式,着手整合资源,让三七产业走上现代化、规模化、集约化发展之路。

    在交易环节,主管部门也应鼓励龙头企业牵头,建立规模化、国际化的药材集散市场,由药监、工商等部门进驻,实现集中交易、管理、监控,统一销售、竞价、包装,结束零星散乱现状,从而保证药材质量,高效撮合交易,满足大宗贸易需求,从而倒逼全行业加速资源整合,全面推动三七产业的更好更快发展(刘国信)。


免费服务热线

400-705-1919

扫码进入商城